“飞行汽车”,爆卖出海

Connor 火必网交易平台 2025-09-08 8 0

阿联酋是全球最热情拥抱“空中出租车”的地方之一,这几乎是所有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厂商的共识。

去年,一位海外eVTOL企业创始人到了当地,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潜在的合作伙伴,见面都会说:“你们最快什么时候能来?我们能帮上什么忙?”没有其他地方展现出如此积极的态度。

这为中国eVTOL企业带来了机遇。7月16日,位于上海的eVTOL主机厂商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的科技”),拿到了来自阿联酋企业Autocraft的订单,订购350架eVTOL,订单金额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

一周后,另一家上海企业沃兰特航空又与泰国方面签下500架、17.5亿美元的大额订单,刷新了时的科技刚刚创下的海外单笔纪录。

eVTOL,常被称作“空中出租车”或“飞行汽车”。几年前,它还是个半科幻的概念。2019年,时的科技联合创始人蒋俊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时,着迷到专门写公众号科普,还建了交流群,后来“群里走出了30多个低空经济的CEO”。

与传统领域企业出海不同,eVTOL赛道让全球玩家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所有人共同开拓一个需要探索规则的新市场。

“飞行汽车”,爆卖出海

时的科技E20 eVTOL 图/受访者提供

中东与东南亚成出海“热土”

在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警车随时腾空起飞,穿梭于摩天大楼之间,是不少人对未来“飞行汽车”的想象。但眼下全球主流的eVTOL造型,更接近小型飞机。时的科技的机型与直升机大小相仿,噪声更低,有传统飞机的固定机翼,同时配6个旋翼,能搭乘5人,巡航速度达 260公里/小时,最高速度为320公里/小时。

在时的科技内部看来,公司拿下阿联酋企业Autocraft的采购订单并非偶然。Autocraft是阿联酋一家投资高科技的企业,致力于推动本地先进空中交通的解决方案。早在2024年3月,时的科技便完成了2000万美元A轮融资,唯一投资方就来自中东。同年10月,时的科技和Autocraft在上海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联合推动“空中出租车”商业化。

展开全文

如今的大单采购,是这一合作的延续。Autocraft将发挥自身在政策资源、地理环境、运营实践与本地市场的综合优势,时的科技则凭借在eVTOL产品研发、制造与系统集成方面的技术积累,共同推进eVTOL产品在中东及北非多个区域的试点部署与商业化落地。

阿联酋俨然成了“飞行出租车练兵场”。阿联酋多个主要城市都在与不同eVTOL厂商合作。2024年,迪拜道路与运输局就与美国Joby Aviation签订协议,授予其为期六年的独家运营权;首都阿布扎比则与另一美国厂商Archer Aviation合作,布局城市空中交通网络。

阿联酋急切发展城市空中交通,既源自市场需求,也契合政策导向。阿联酋的国土,65%是沙漠,大城市间距离远,从迪拜到首都阿布扎比,开车要一到两个小时,城市内部交通也常被诟病。随着迪拜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激增带来的拥堵问题愈发严重。据美国航空杂志Flying报道,美国Joby Aviation高管在调研中发现,当地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对“30分钟在迪拜市中心和阿布扎比市中心往返”的前景充满兴趣。

更深层的动力在于能源转型。长期依赖石油的阿联酋,近年来大力推动清洁能源,提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eVTOL的电动化属性,恰好契合了这个方向。

在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峰飞航空”)高级副总裁谢嘉看来,eVTOL天然具备新基建的属性,在中东等一些地区,缺乏高速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尤其是偏远地区人口稀少,修建成本高,但完全可以用eVTOL来替代。

“企业出海,有时并不是我们选择了市场,而是市场选择了企业。”中国eVTOL头部厂商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也直言,“当地有很好的应用场景,政府也非常愿意推动。”

阿联酋对中国企业同样敞开怀抱。过去几年,亿航智能、峰飞航空都在当地进行了试飞,并与民航监管部门和企业合作。7月16日,在与时的科技签约的当天,阿联酋民航总局局长赛义夫·苏韦迪也来到上海,走访时的科技与峰飞航空的公司。

和中东一样火热的,还有东南亚市场。2024年11月,在泰国曼谷市中心,亿航智能的eVTOL完成了首次展示飞行——无须跑道、垂直起降、可搭载两人,也是目前全球唯一获得适航认证的载人eVTOL机型。今年6月,亿航智能又在印尼完成首次载人飞行,探索跨岛旅游场景。

类似的需求在整个东南亚普遍存在。马来西亚有上百座海岛,而且呈分散分布,跳岛游盛行,从仙本那到亚庇、吉隆坡到云顶,都是潜在的空中航线。除了旅游,物流运输和应急救援也有很大潜力。

峰飞航空则选择新加坡作为重点市场。“新加坡在东盟区域具有辐射力,阿联酋在海湾地区同样如此。一旦在这些地方获得政府的认证认可,其他国家就更容易接受我们的产品。”谢嘉解释。

除中国外,欧美、日韩、东南亚、中东等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推动城市空中交通发展。对于所有国家而言,政策都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贺天星解释,航空业是强监管行业,管理的严苛程度远超其他行业,飞行安全、航线管理、适航认证等每一步都离不开政策法规。几年前,没有政策风口,很多地方没有专门法规,完全靠企业推动。“如今政策出台,无论国内外,很多‘卡点’正在被逐步打开。”

“飞行汽车”,爆卖出海

2024年11月,亿航智能EH216-S在泰国首次载人飞行。图/受访者提供

三大技术路线的竞赛

去年5月,在阿联酋的沙漠上空,峰飞航空的一架2吨级无人驾驶eVTOL V2000CG完成了一次长距离试飞。当天地面温度接近50℃,这次试飞的目的,是验证在极端高温环境下,飞机能否保持稳定飞行,舱内噪声是否可控,以及乘客观光体验是否舒适。飞机在酷热中飞了41分钟,航程123公里,落地时电池还剩44%的电量。这不仅是中国吨级以上eVTOL在海外的首次飞行,也刷新了全球在中东地区的飞行纪录。

构型直接决定了飞机如何起飞、巡航、降落,以及能飞多远、速度多快。经过多年迭代,如今eVTOL的“空中出租车”竞赛,逐渐收敛到三条主要路线:多旋翼、复合翼和倾转旋翼。

多旋翼是最早走向市场的一个技术路径。亿航智能EH216-S选择的就是这一类型。亿航智能EH216-S就像一架“大号无人机”,靠多个旋翼完成起降和飞行,因此耗电量较大,受制于过去电池的技术限制,航程一般只有30公里以内,更适合城市内观光或低空旅游。今年1月,亿航智能EH216-S在上海市中心完成飞行,将在黄浦江畔开启常态化的观光航线。

能长距离飞行的峰飞航空V2000CG,采用的是复合翼方案。起飞时靠旋翼,进入巡航后则切换到固定翼飞行。这样既能提升速度,又能延长航程,同时减少电池消耗,更适合城际通勤或物流运输。但因为有两套动力系统,整体载重效率相对偏低。根据海外咨询机构SMGConsulting的统计,截至2025年6月,在全球31家重点eVTOL整机企业中,超过四成选择了复合翼构型。中国的沃兰特、御风未来,以及海外的Beta、EVE、Honda等,都押注在这一路径上。

倾转旋翼是难度最高、速度更快的一条路线。旋翼既能垂直起飞,又能在空中转为向前推进。美国的Joby Aviation和Archer Aviation、中国的沃飞长空与时的科技,都选择了这一技术方案。Joby Aviation已经完成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第三阶段型号认证,为全球倾转旋翼构型提供了重要参照。时的科技创始人黄雍威就说过,之所以选择这一方案,是因为它兼顾升力和推力,速度更快,载重能力更强,适航路径更清晰,商业化效率也更高:“我们聚焦30至150公里的短途出行和旅游市场,倾转旋翼是在这个场景下性能最优、商业可行性最高的方案。”

从直观体验来看,“能飞多远”几乎决定了应用场景。比如中东市场更倾向采购航程更长的倾转旋翼,用于城际和跨城出行;泰国选择的是复合翼机型,既能覆盖岛际交通,又能兼顾成本和多用途需求。

不同的技术路线,背后对应着不同的技术门槛、经济性考量和市场落地逻辑。

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者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实际上,不同构型没有绝对的优劣,各有各的适用场景。了解航空器结构的人,会在技术可靠性、制造成本、适航难度、运营成本等多个因素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不过,在这位从业者看来,竞争的关键仍在于产品是否真正能飞起来,能否常态化运营,能否在各种场景下被持续使用。目前市面上,能实现稳定飞行并获得适航许可的机型仍是少数。“如果飞机卖出去了,却因为拿不到飞行许可只能停在地面,那无论构型多么先进,都没有意义。”

“飞行汽车”,爆卖出海

2025年7月,峰飞航空V2000CG凯瑞鸥航空器获得适航“三证”。摄影/本刊记者 殷立勤

让飞机在海外市场真正飞起来

7月中下旬,峰飞航空迎来了两拨重量级的国际访客:阿联酋民航局局长赛义夫·苏瓦迪,以及新加坡民航局高级司长陈家汉、司长陈俊维等人,与他们围绕适航审定路径、运行管理规则和监管对接机制,进行了深入交流。

7月18日,中国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在北京会见了赛义夫·苏瓦迪,并与阿联酋方面签署适航合作文件,宣布将在适航审定和航空互联互通等方面展开更务实的合作。

对中国的eVTOL主机厂商来说,这意味着后续商业化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时的科技联合创始人蒋俊也直言,如果真的要把飞机卖到海外,必须得到当地民航局的认可,最好能通过双边适航合作协议。

按照国际惯例,所有民用航空器要想载人运营,必须先通过民航主管部门的适航审定,证明飞机足够安全可靠,才能真正商业化销售和交付。对eVTOL来说,这意味着必须拿下“三证”——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标准适航证(AC),其中以TC最难,也最为关键。

过去几年,中国的亿航智能、美国的Joby Aviation等厂商都提交了申请,各国监管机构也在探索适用于eVTOL的新标准。2023年,亿航智能EH216-S成为全球首个集齐“三证”的无人驾驶载人eVTOL。今年7月,峰飞航空的V2000CG也拿到了“三证”,不过这款机型主攻货运,适航要求有所不同。

然而,要想真正“飞出国”,光有中国的认证还不够,还得拿到目标市场的适航认证。谢嘉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一种方式是目标国与中国民航局达成适航互认,另一种则是企业在当地重新申请取证。比如在欧洲,就必须独立取证。峰飞航空早在2022年就成立了欧洲研发和适航中心,但欧洲的适航认证进展缓慢,至今还没有任何一家海外企业成功拿证。

相比之下,中东和东南亚等国家,对中国标准的接受度更高,更愿意和中国民航局在监管规则上互认,因为这些国家加快业务落地的愿望更为强烈。在谢嘉看来,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东盟成员,地理和经济特征非常适合eVTOL。岛屿众多、分布分散,这让eVTOL在货运和交通中有着天然优势;而且当地的旅游业发达,也让空中观光和景点串联等场景有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拿下大额海外订单的时的科技和沃兰特,它们的机型都还在适航申请的路上。蒋俊透露,公司预计要到2027年才能完成适航认证,进而实现商业化。

在谢嘉看来,出海有三个关键点:市场的开放性、场景的适用性,以及示范作用。所谓开放性,就是当地是否愿意承认在中国已经通过认证的企业,并考虑平行认证或其他形式的认可。到了实际出海时,海外政府和合作伙伴在适航方面,担心最多的问题还是安全性:设备能否保证飞行安全?一旦遇到突发情况,该如何处置?

在不同市场,面对的挑战也各不相同。比如,中东需要面对高温天气,日本和韩国要测试极寒条件下的运行能力,高原地区考验的是缺氧环境,沿海国家则要应对多变的天气。企业必须拿出一整套数据和解决方案。

此外,一定程度上,在当前“开荒”阶段,eVTOL出海不仅是卖飞机,更是与当地民航监管部门一同建立规则的过程。对所有eVTOL企业来说,顺利跨过适航门槛,让飞机在海外市场真正飞起来,这才是商业化的起点。

适航只是第一道门槛,要让这些飞行器真正“飞起来”,还有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停机坪、候机楼、充电桩、维修基地等,都需要跟上节奏。

头豹研究院的一份报告预测,2024年至2027年,eVTOL的应用场景仍以旅游观光为主;到2030年前,城际出行将逐步增加;到了2030年之后,人们才有可能真正体验“空中滴滴”。

发于2025.9.8总第120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空中出租车”出海热

记者:杨智杰(yangzhijie@chinanews.com.cn)

编辑:闵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