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6国领导人被曝将出席九三阅兵,新加坡和泰国可能出席,唯独菲律宾没有收到邀请

据澎湃新闻报道,时间指向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包括检阅部队。俄总统府已经放话,普京9月访华并出席有关纪念活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斯洛伐克总理菲佐,也在预期到场名单里。更引人注意的是东南亚这块,根据香港《南华早报》援引多名知情人士的消息,印尼总统普拉博沃、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可能亲自出席,越南预计由国家主席梁强代表到场,柬埔寨、老挝、缅甸领导人会先赴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再转场北京。

新加坡与泰国目前未公开确认,但十年前两国均派出高层出席,照这个礼宾惯例,概率不低。也就是说,东盟核心成员里,除菲律宾外,基本都有明确或高概率的观礼安排。这一点,已经超出一般“礼节性出席”的范畴。

东盟6国领导人被曝将出席九三阅兵,新加坡和泰国可能出席,唯独菲律宾没有收到邀请

我不愿意用“倒向”这种偷懒的词来概括东盟的姿态。更准确的说法是,东盟正在用更高规格的礼宾,给“去对撞、求稳定”的区域偏好打下明码标价。十年前也是胜利日大阅兵,时任缅甸总统吴登盛、老挝主席朱马里、越南主席张晋创、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都到场,新加坡、菲律宾派出高级官员,印尼由部长作为总统特使来华。今天,同一批国家里,代表级别整体上升,这是一个可测量的指标,反映了“对中国区域影响力的认可,已经转化为仪式与政治同步的行为”。仪式是政治的影子,影子越大,说明光源越近。

有人会问,菲律宾为什么没在这波出席名单里?答案其实明摆着。近一段时间,菲方在黄岩岛周边高频试探,哪怕打着“补给”的旗号,实际操作上往往会制造危险接触,外加拉来盟友军舰秀存在。当你把战术动作做成“高噪声+高风险”的组合时,出席一场强调反法西斯胜利与秩序回归的仪式,就会显得别扭。这不是谁把谁“孤立”,而是外交礼法与现场行为的矛盾在一个时间窗口撞上了。同样值得注意,东盟其他国家并没有集体在南海议题上“站队”,而是选择在北京的城楼上以更高规格“露面”。露面的含义,不是替中国讲话,而是替自己争取“降低对撞”的空间。这与菲律宾的路线形成鲜明对比:菲方在战术层面押注冲撞+外援背书,东盟其他国家在战略层面押注机制化+经济稳定。这两条线孰优孰劣,用脚投票的结果已经出来了。

有人会担心,美国会不会因为东盟的“集体靠拢”加码施压。我换成操作语气说说。美方在南海的工具箱更多偏向“宣示型”与“动员型”:航母打击群的临域、B-52或B-1的巡航、P-8的高密度巡逻、与盟友的联合演训声明、涉海公报的措辞上调。这些动作很抓眼球,也能短期压缩政治空间,但它对海上工程与长期态势的“几何参数”并不直接。当一边出现“工程前置”的迹象,另一边出现“礼宾级别上调”的氛围,宣示型动作的边际效用会被动下降。除非把宣示升级为实质拦阻,否则很难改变海面上那些“沉默的数据”。这就是“工程优先”的现实魅力:低噪音、高粘性、难逆转。

展开全文

东盟6国领导人被曝将出席九三阅兵,新加坡和泰国可能出席,唯独菲律宾没有收到邀请

我得提醒一句,别把东盟这次集体来京想象成“一致意见”。东盟的难处在于,成员国的历史、产业结构与政治周期各不相同,他们共享的,不是立场,而是利益。中国连续十四年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万亿级人民币量级(公开表述为6.4万亿人民币),这不是情绪能改变的数字。泰国的农产、越南的电子链、印尼的矿冶,谁都不愿意把供应链挂到“不可预期”的钩子上。当你把礼宾规格抬上来,等于把“可预期性”的价值明白无误地写在门口牌子上。下一步该谈什么,大家心里都门清:通关效率、原产地规则、投资准入、金融结算便捷度,这些才是决定性变量。

东盟的“礼宾上行”,也给了舆论一个降噪窗口。你会发现,越是这种高规格、低争议的外交场景,越能中和社交媒体上那些“对撞型剪辑”。这不是屏蔽现实,是把镜头放到“可验证的互动”上。多说一句,天津的上合组织峰会也在这个时间轴上打配合。中国是2024至2025年度上合轮值主席国,外交部称这届天津峰会是上合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柬埔寨、缅甸是对话伙伴,预计老挝将在此次峰会上以对话伙伴身份正式加入。这条多边线与北京的阅兵线,形成“多边—双边”的节拍。礼宾走在前,交易跟在后,机制托在底。三件套叠起来,地区的“误读系数”自然下降。

有朋友问,菲律宾是否会被东盟“边缘化”。我不下情绪判词,我给操作建议。菲方如果继续把海上争端做成“高噪声秀场”,短期能换来一些外部镜头,但中长期会被工程学与经济学边缘化。更聪明的路径,是把战术挑衅降格为“低频控点”,把资源转向谈判的“可得性”:渔业协作、灰色地带执法的互动规则、人道主义补给的可验证通道、共同开发的技术窗口。这些词听着不带劲,但它们是真能改善民生与降低事故率的“硬收益”。东盟其他成员的礼宾选择,已经是明确的信号,不是要合唱,而是要把争议塞进“机制的抽屉”。

说到底,南海不是嗓门的对比,南海是参数的对比。谁的参数更扎实,谁的工程更耐久,谁的机制更稳,谁就更有筹码。北京的阅兵会把“体系能力”搬到明处;黄岩岛的科考会把“工程底座”夯在水下;东盟的礼宾会把“政治可预期”挂在门口。三条线合起来,才是一套真正有效的战略沟通。这也是我一再强调的:别被热词绑架,盯住可验证的小成果。

东盟六国领导人被曝将出席九三阅兵,新泰有望跟进,唯独菲律宾没消息,这不是排座位,这是区域国家在用礼宾表明一种最低共识:降低对撞、维持合作、让工程与机制跑在口号前面。北京这边,阅兵与上合峰会在同一时间窗叠加,既是在展示“未来战争的体系能力”,也是在展示“现实秩序的组织能力”。黄岩岛那边,科考与集群把“下一步的可能性”具象化,外界看得见、摸不着,但它真实存在。当叙事与态势同时上行,单一国家的高噪声操作就会显得不合时宜。这不是谁赢谁输,这是谁更懂“在风口里活下去”的方法论。

东盟6国领导人被曝将出席九三阅兵,新加坡和泰国可能出席,唯独菲律宾没有收到邀请

我不想把话说得太重,但必须把真话摆在桌面上。礼宾不是摆设,工程不是吹风,机制不是口号。东盟集体走向北京,是在为自己争取可预期的未来;北京把队列表开给世界看,是在为秩序与威慑做一次“可视化验收”;黄岩岛的科考,是在为一系列可能的选项打基底。菲律宾要不要调整步子,取决于有没有勇气从“秀场逻辑”回到“工程逻辑”。南海的答案,不在高声量的现场连线,而在那些看不见却实打实的数据、清单、通告、热线与船迹里。等这些东西齐了,格局自然会自己往前走半步。就这么简单,也就这么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