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重启!泽连斯基签署总统令,乌克兰联手五国退出禁雷公约

“反步兵地雷往往是防御中别无选择的工具。”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6月29日签署总统令,正式启动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程序时如是说。面对俄军在战场上的持续推进,乌克兰政府做出了这一“艰难但必要”的决定。

此前三天,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已向联合国提交退出公约文件;波兰和芬兰也已启动退出程序。这些与俄罗斯接壤的国家集体转向,标志着国际人道主义努力遭遇地缘政治现实的剧烈冲击。

地雷战重启!泽连斯基签署总统令,乌克兰联手五国退出禁雷公约

乌克兰的退约决定植根于血与火的战场现实。 当地时间6月29日,泽连斯基签署总统令,正式启动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程序。这一法令旨在落实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当天的决议,后续还需乌最高拉达(议会)完成立法程序。

“俄罗斯不是公约的缔约国,正在大规模使用地雷对付我们的军队和平民,”乌克兰最高拉达国家安全、国防与情报委员会秘书罗曼·科斯坚科解释道,“当敌人没有限制时,我们不能继续受制于条件。”

公约的束缚使乌克兰陷入被动。俄乌开战后,乌克兰的地雷准备严重不足,但受公约约束,其他国家也难以向乌援助这类武器。俄罗斯则毫无顾忌地在战场上大规模部署地雷,形成了不对称的军事优势。

泽连斯基坦言退约程序的复杂性,但强调这是向国际伙伴发出的明确信号:“反步兵地雷往往是防御中别无选择的工具。”这一决定将允许乌克兰更充分地利用反步兵地雷作为防御性武器,平衡战场上的不利态势。

《渥太华禁雷公约》代表了国际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1997年12月,121个国家在加拿大渥太华签署了这一公约,该公约于1999年3月1日正式生效。至今,已有164个国家加入这一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的国际条约。

公约的诞生源于地雷造成的 “人道主义疫情”。上世纪90年代初,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指出杀伤人员地雷已在全球造成重伤、死亡和痛苦的严重疫情。这些武器本质上无法区分士兵与平民,其隐蔽性、长效性和无差别杀伤特点,使它们在冲突结束后仍持续夺走无辜生命。

“杀伤人员地雷所造成的伤害尤其可怕,”相关资料显示,“那些从地雷爆炸中幸存下来的人一般都肢体粉碎而需要截肢、要进行多次手术并经历漫长的身体康复过程。”

展开全文

2024年“地雷和集束弹药监测”组织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因地雷及战争遗留爆炸物造成的伤亡人数高达5757人,其中84%是平民,37%是儿童。

乌克兰的退约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欧洲地缘安全格局剧变的组成部分。就在乌克兰行动前两天,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已于6月27日向联合国提交退出《渥太华公约》的文件。

按照公约规定,三国将在6个月后正式退出。立陶宛外长加布里埃柳斯·兰茨贝尔吉斯宣称,立陶宛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保卫国家、人民和每一寸北约领土”。

与俄罗斯接壤的欧洲国家正形成“退约潮”。波兰和芬兰也已启动退出程序。这些国家不约而同地强调,面对俄罗斯的安全威胁,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强化防御能力。

欧洲五国(波兰、芬兰及波罗的海三国)的集体行动标志着欧洲安全政策发生重大转折。盘古智库特约高级研究员张弘指出,这反映了 “欧洲安全政策逐步从制度约束转向实用主义”。

在特朗普重返白宫、美国对欧安全承诺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这些前线国家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巩固跨大西洋联盟,另一方面加快战略自主建设。

俄乌冲突彻底改变了各国对地雷军事价值的认知。俄罗斯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地雷,展示了这种传统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战略价值。

俄军运用苏联遗留的TM-62反坦克地雷和新型POM-3智能地雷,在关键防线布设高密度雷区,在顿涅茨克和扎波罗热前线部分区域每平方米布设三至五枚地雷。这种部署极大延缓了乌军的推进速度。

最典型的战例是俄军修筑的 “苏罗维金防线”。这条由杀伤人员地雷、沟堑和反坦克“龙牙”工事组成的多道防线,有效瓦解了乌军2023年的大反攻。

乌克兰防长曾承认,俄罗斯阵地外围的大规模雷区已成为乌军反攻的严重障碍。这种战场现实让欧洲前线国家认识到,在现代战争中,地雷仍具有无可替代的防御价值。

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在宣布考虑退约时明确表示,将 “负责任地使用地雷来维护国家安全”。这种务实态度反映了地缘政治压力下,人道主义原则不得不向安全需求让步的艰难抉择。

欧洲多国集体退出《渥太华公约》将对国际军控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渥太华公约》是国际社会在人道主义和军控领域合作的重要成果,曾被视为减少地雷对平民威胁的重要里程碑。

集体退约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人民大学潘子阳警告,五国退约可能刺激更多国家效仿,导致地雷在战争中使用更为频繁。这不仅会破坏国际军控体系的稳定性,还可能危及化学武器、自主无人系统等关键领域的军控条约。

更令人担忧的是,地雷解禁可能加剧地区军备竞赛。欧洲五国退约将使其与俄罗斯之间的战略互信进一步降低,增加边境地区战略误判的风险。

俄罗斯西部边境的战略压力本已与日俱增,芬兰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线成为新的北约与俄边界,直接威胁俄罗斯科拉半岛和圣彼得堡等战略要地。地雷的重新部署可能刺激地区新一轮军备竞赛。

张弘研究员警示道:“以现实威胁为借口重新使用地雷可能意味着潘多拉魔盒的开启。” 如果一些国家放弃遵守国际条约,其他国家很可能效仿,这对战后地区的平民安全将是毁灭性打击。

乌克兰退约之际,泽连斯基也不得不承认:“战后排雷将是乌克兰重建的重要课题之一。”这暗示着当下军事需求的紧迫选择,将带来长期的人道主义代价。

乌克兰已成为全球地雷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俄乌冲突中双方大规模使用地雷,使乌克兰境内埋设了数量惊人的爆炸物。战争结束后,这些遗留杀手将继续威胁平民安全数十年。

历史教训令人忧心。越战期间美军在越南境内埋设的大量地雷,导致该国至今仍有许多雷区尚未清除。安哥拉27年内战使其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土地被地雷污染。

“地雷和集束弹药监测”组织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因地雷伤亡的5757人中,84%是平民。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和终身残疾的幸存者。

评论